开云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晓红 王玉艳)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落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立德树人之红色主题校园戏剧展演活动”,7月3日至6日,人文学院组织原创话剧《从延安走来》演职人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专项社会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以“沉浸式寻访促创作,历史现场砺初心”为主题。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与《从延安走来》演职学生共同参加活动。

旧址寻根:溯源红色通信,对话历史角色

实践首站抵达延安时期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开云前身)旧址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队员们参观了窑洞教室、老式电台设备等。并在现场进行沉浸式剧本研读,以剧中角色身份叩问历史,以青春之名庄严宣告:定当以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担当,让“半部电台起家”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宝塔山下,队员们齐声朗诵贺敬之名篇《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当这些铿锵诗句响彻山谷,许多同学眼含热泪。这场特殊的诵读,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开云学子向精神家园的庄严致敬,更表达了剧组用精品话剧传承延安精神、献礼伟大时代的坚定决心。

精神铸魂:回应时代之问,淬炼青年担当

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队员们围坐成1938年鲁艺首届学员的队形,将剧中“办学大讨论”的经典场景搬至历史发生地。八十年前《黄河大合唱》在这里唤醒民族之魂;今日,队员们围绕“培养什么人”展开研讨,正是对毛泽东同志“文艺为人民”命题的青年回应与时代续写。

在象征革命乐观主义与生产自救奇迹的南泥湾,昔日的“烂泥湾”早已被一代代开拓者的汗水浇灌成“陕北好江南”。步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锈迹斑斑的锄头、简陋的纺车、珍贵的垦荒照片,无声诉说着359旅官兵“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壮举。成员驻足凝视,从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中,深切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南泥湾精神的精髓。

初心叩问:追寻英雄足迹,践行服务宗旨

怀着崇敬之情,实践队走进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枣园。阳光穿过枣树林,照亮五大书记旧居的简朴陈设,演员们轻抚斑驳门窗,在“为人民服务”题字石碑前久久驻足。枣园西山脚下的张思德纪念广场,巨幅浮雕重现了这位平凡战士烧炭殉职的悲壮瞬间。剧中通信兵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张思德燃烧温暖他人的生命——不同岗位,共同诠释着“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赤诚!

为深化创作内涵,实践队还展开深入访谈,寻访亲历者与研究者。枣园老乡后代深情回忆毛主席“我是枣园一户居民”的朴实话语,宝塔山守望者感慨访客“寻找窑洞旧物,带走燎原火种”,踏上归程,队员们动情表示:“从前在台词里呼喊‘我们都从延安来’,此刻才懂得,这不是台词,而是血脉里的誓言。”正如亲历者箴言:“忘记延安,就是背叛精神基因;传承延安,则是为民族魂魄续写源代码。”

此次延安之行,实践队通过沉浸式采风,在历史现场实地排练,深入寻访亲历者及研究者,广泛收集珍贵史料,确保《从延安走来》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据悉,剧组将在暑期进一步开展剧本打磨、舞美优化和舞台排练,为今年九月首次公演做好准备。

窗体底端

上一条:物理学院原创大师剧《星河引航》排练侧记

下一条:开云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访问量:

版权所有: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号    陕公网安备号